世林文学>科幻>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第358章 诺奖大佬的推荐
    凭借一个新颖的理论拿下诺贝尔奖确实不太现实,很多东西都需要时间去检验。

    但他觉得,即便如此,自己大概也用不着等上那么久……

    ……

    对于诺贝尔奖,陆舟并不着急,也并没有因为埃特尔教授的推荐产生任何焦虑。

    他觉得,对于自己而言,奖牌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却并非促使他去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

    他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

    安心做自己的研究,等缘分到了,该是他的东西,早晚都会有。

    且不管陆舟如何看待自己的理论以及悬在头顶的那枚奖牌,几乎就在报告会结束之后,整个理论化学界都因此而轰动了。

    这种轰动的反响,远远比陆舟的论文最初刊登在《jacs》上时要强烈的多。

    与数学中的千禧难题一样,化学界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难题。

    只不过这些问题不像数学猜想那样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甚至连“谁更重要”这一问题在各大学派中都存在争议。

    不过,即便争议存在,在有些地方国际理论化学界还是达成了共识的。

    比如作为21世纪化学的四大难题之首,如何建立精确有效而又普遍适用的化学反应的含时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这念起来似乎有些拗口,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便是,如何准确地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确定化学反应的途径?如何确定需要用到的催化剂?

    以及,如何站在理论的高度,回答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电化学结构界面的理论模型,对应的则是该命题中的某一类问题。

    做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这个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化学界四大世纪难题”的意义,大概就相当于哈代-李特尔伍德定理之于黎曼猜想。

    “哈代-李特尔伍德定理”确定了“黎曼函数在一定区间内的非平凡零点数目不小于kt”,而“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确定了“某一类化学反应的微观化学反应理理论”。

    就在陆舟的报告会结束之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就“电化学结构界面的理论模型”成立的跨学科课题小组,宣布了对该理论的支持立场。

    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马普所表明立场之后,此前曾在《自然》上发表科学评论,对该理论持乐观立场的马丁·卡普拉斯教授,几乎是紧随其后地在化学界顶刊《jacs》上刊登了一篇论文。

    在论文中,卡普拉斯教授引用了陆舟在《jacs》上此前发表的论文,从理论的角度对多晶金属电极的零电荷电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

    在此之前,这被看作是电化学、理论化学领域的一个经典难题。

    虽然“多晶金属电极的零电荷电位”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关于其形成机理以及微观条件下的化学实质却一直没有一个定论。